日前,2022年林长制激励结果公布,河北省承德市、浙江省长兴县等8个市县受国务院激励表彰,安排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给予每个市2000万元、每个县1000万元的支持奖励。北京市密云区、天津市蓟州区等23个市县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林长制实施成效如何?给林草工作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对这些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进行了探访。
建章立制,织密林草资源保护网
吃完早饭,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阿都呼都格村党支部书记唐湘君背上包,跨上摩托车,开始行使他作为村级林长的一项职责——巡林。“林长责任大着呢,不仅要巡山护林,宣传防火、草原森林病虫害防治、防盗采等都要管,仔细巡查,及时上报,容不得一点马虎。”唐湘君说。
为了更好保护林草资源,博州建立“林长 管护所(站) 管护员”的管理模式,将全州的林地、草原、林果、园林绿地以及湿地、荒漠等资源,逐级细化责任网格,并确定管护员,做到管护区域、管护面积、管护责任、管护质量“四明确”。目前,全州林长责任网格和管护员的管护网格实现了全覆盖。
博州林长制工作办公室工程师盖伟良给出了一组数据:林长制工作启动以来,博州森林覆盖率由9.50%提升到9.6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3.03%提升到43.62%,沙化治理面积由年度完成16.43万亩增加到26.65万亩,湿地保护率由52%增加到53%,生态保护成效全面提升。
国家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刘克勇介绍,林草系统负责管理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超过100亿亩,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0%以上。2022年6月,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各地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全国共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各地制定了林长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4项制度,创新实施了总林长令、“林长 ”等配套制度,不断织密林草资源保护网。
前阵子,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护林员赵思孔在巡林时,发现林场多处马尾松树上爬满松毛虫,便迅速把情况报告给了林长张子锦。松毛虫害对森林资源破坏极大,消息上报后直达区林长制办公室,技术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确认,随后马上对病害区域开展无公害“飞防”治理,3000亩马尾松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林长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国家林草局出台《乡村护林(草)员管理办法》,大力开展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林业站和生态护林员培训管理。卫星遥感影像、“互联网 ”等高新技术赋能,林长制责任体系、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等数据全部建档入网,林草资源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林长制引领,推动林草重点工作提质量、上水平
三湘大地,万物并秀,草木葳蕤。
今年春天,湖南省合计造林402.17万亩。丛丛新绿,见证湖南林长制的喜人成效。岳阳县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工程4.2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40万株,建设岳阳市森林最美乡村6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凰山,这里是凤阳县县级总林长朱林的联系点。朱林和5名县级副总林长、18个县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凤凰山矿山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150亩,栽植青桐、乌桕、三角枫等乡土树种25万余株。
发挥林长制“指挥棒”作用,滁州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创新“互联网 义务植树”,一体化推进城乡绿化。2022年,滁州市完成营造林34.2万亩,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1平方米,居安徽省首位……
各个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以林长制为引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数量质量并重、增量存量并举,共同铺展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漫步在南河边狭长的湿地公园,成片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这些水生植物就像‘生物净化器’,既改善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作为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片区的林长,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街道万缘社区党委书记李元梁每周都会巡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为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广元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采取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优化植被环境,还设置了鸟禽核心保育区。“珍稀鸟类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我在这里拍到了濒危物种——寿带鸟,长尾飘逸可漂亮啦!”摄影爱好者李现浩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有高等维管植物452种,有领雀嘴鹎、小白鹭等高等脊椎动物208种。
为了让林长制引领推动林草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林草局组织实施林长制督查考核,聚焦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分别对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生态保护发展目标和林草重点工作进行任期和年度考核。国家、省、市、县四级林长制督查考核体系的构建,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地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用绿活绿,推动生态美百姓富
护绿、增绿,更要用绿、活绿。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精准护绿、稳步增绿、有效用绿,带动产业发展,释放生态红利,走出了一条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发展之路。
获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林票、林业碳票、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等创新做法得到推广……福建省三明市把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林长制年度工作重点,强化政策、资金、金融、科技、用林等要素保障,加快“青山绿”向“青山富”转变。
三明市共有9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4家省级龙头企业,2022年实现规上林产加工产值958亿元。大力发展林药、林菌及沙县小吃配料等林下经济,做强花卉苗木、油茶等特色富民产业,带动从业林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滁州市、县两级注资30多亿元,组建各类林业投融资平台11个,将136万亩国有林资源注入。全市持续推进薄壳山核桃、麻栎等林特产业发展,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麻栎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昌春介绍,合作社吸纳了1.2万户农民,重点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蚕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浙江省长兴县乡、村两级林长,建立3600人的苗木经纪人队伍,培养百余名网红带货达人,2022年花木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9亿元,全年创造森林旅游收入近15亿元。小浦镇投入4.5亿元,打造森林休闲体验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保障高品质生态产品供给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加广大林农收入的迫切需要,要实现绿富双赢,推动生态美、百姓富相统一。”刘克勇说,全面推动林长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相统一,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记者:顾仲阳 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