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高原上的蝴蝶效应-连环夺宝官方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6:42丨来源:新华社丨作者:刘洲鹏、魏冠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每个新发现都是“惊喜”。

一只具有白色纹理、带着细腻金色圆圈图案的素翠灰蝶,正静置在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达娃的昆虫资源研究室里。这种蝴蝶,是达娃和他的团队在西藏新发现的300余种蝴蝶新记录之一。“每个新发现都是‘惊喜’,揭示着这座高原上生物多样性的奥秘。”达娃今年55岁,从事昆虫分类研究工作已经三十多年。

蝶类生命短暂,短仅十余天,长不过几月。不过,一旦成为科研者手中的研究资料,它们稍纵即逝的美丽即被定格。达娃说,收集昆虫有助于更好了解、保护这些珍稀物种,为保护高原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高原上紫外线强烈,气候多变,地理环境复杂。在这里收集昆虫,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是与恶劣的野外条件作斗争。

然而,艰苦的自然条件没能阻挡达娃和同事们收集昆虫的热情。每年野外科考长达140余天,行程近2万公里,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奔波在外、以科研现场为家。三十多年来,他们的足迹留遍西藏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只为准确收集到更多的昆虫样本。

墨脱的雨林,潮湿闷热、蚊虫肆虐。达娃团队在那里经历了超过4个月的野外驻扎。挨饿、晒伤、过敏、虫咬……换来了资料室里的数万份高原昆虫标本。

一起在野外工作的同事许永强说,自己在墨脱收集昆虫时,稍不留神,整条手臂就会被蚊虫叮咬,满是红包。

“小时候遇见的蝴蝶可能是我人生重要的引路人。”停驻花间的白色菜粉蝶,让儿时的达娃产生了兴趣,渴望更多了解这些美丽生灵。长大后,达娃开始高原昆虫的研究。2012年,他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一步深造。

达娃在资料室查看昆虫标本(摄影: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蝶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评估和保护高原生态系统的风向标。高原生态系统的特有植物,只能依靠有限且特定的蝶类授粉;一旦特定的蝶类消失,这些珍稀植物将随即灭绝,而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将消亡。

“蝴蝶效应”说明,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如果我的工作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哪怕一点影响,这份努力就是值得的。”从鉴定种类到害虫防治,从撰写图志到资源保护研究……这就是达娃热爱的昆虫研究工作。

达娃指导学生录入蝴蝶品种信息(摄影: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2017年,达娃团队启动编纂《西藏蝴蝶名录》,系统全面整理西藏分布的蝴蝶超600种,记录各种蝶类形态特征、寄主植物和基本分布地等信息。他说:“这份《西藏蝴蝶名录》还在不断更新中。”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