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前,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路途漫漫,行至边塞,由衷感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时的王维被边塞荒漠、落日等壮阔的景象所震撼,内心波澜翻涌,赋诗抒情。当时让王维感慨的地方便是甘肃、新疆一带。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人们对甘肃的印象停留在了荒漠、飞石、戈壁等意象上。
然而,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50万平方公里的甘肃,兼具高原、山地、盆地、平川、沙漠、戈壁等多样地形,黄河、长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勾勒出了甘肃缤纷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隐藏在甘肃山河之间的座座传统村落,不仅是西北农耕、游牧文明的遗珠,更是甘肃“多元性”的完美诠释。
甘南藏族扎尕那村
甘川交界的天然石城
在甘肃甘南迭部县西北的甘川交界处,有一座传统的藏族古村扎尕那村。这里四面崇山峻岭,犹如屏障将烦扰“避之门外”。在山峦包围中逐渐成长的扎尕那村,犹如自然生长出的石城,藏语意为“石匣子”。这座天然石城由四个散落在白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的自然聚落组成,古朴而优美,每到夏天满眼尽是蓝天、绿山、碧水,似人间仙境,令人赞叹不已。
扎尕那村是甘南旅游圣地,这里有雄浑的涅甘达哇神山、神奇的扎尕那地质公园、奇特的扎尕那石林等自然景观。
涅甘达哇是扎尕那村的山神,传说曾为扎尕那开辟了通往外界的的道路,而扎尕那村就是山神用手指摁出来的仙境。每到春夏,涅甘达哇神山公园里人头攒动,广袤的田地间,天很高云很厚,山很秀美,林很茂密,一眼望去繁花似锦,绿草鲜花争先绽放,惊艳众人。还有骏马悠闲地在草原上奔跑,游人欢快地嬉戏打闹,一切都显示惬意万分。
几公里外的扎尕那地质公园,由岩溶地貌构造的峰林挺拔耸立,直冲云霄,令人震撼。沧桑的峰林、深邃的峡谷、冷峻的冰川,极致景象共同成为了甘南古代地质地貌的研究标本。还有遍布公园的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千百年来不断繁衍了近140多种植被,种类十分繁多,植被极其茂盛。该地质公园还于2018年2月,被国土资源部拟授予“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作为天然石城,扎尕那村还有享誉国内外的“扎尕那石林”。石林矗立在扎尕那村周围,如同巨型宫殿,巍峨雄伟,十分壮观;外观或棱角分明、遒劲有力,或褶皱重叠,沧桑古朴。扎尕那村有进入石林的通道,通道是石山断裂形成的陡坡状石质狭道,长百余米,宽仅数米,十分险要,曾是迭部到卓尼的洮迭古道必经的险关。走出狭道,一条十里长的峡谷跃然眼前,似长廊如隧道,悠悠漫长,绵长致远。身处其中,抬头看不到山外天,也看不到峡谷的全貌,只像是一叶孤舟,踱步于浩淼的宇宙中,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正缘身在此山中”。峡谷的尽头,是相对而卧的百米高的对称岩壁,一泓溪水悬泻而下,声响如雷。岩壁如同两堵巨型“门墩”,稳稳地蹲坐在两侧,世人称为“鬼门关”。
千年以前,吐蕃驻牧部落的后裔就是从这道“鬼门关”,一路迁徙到甘南一带,择益哇曲河谷坡地定居,繁衍生息直到今日。他们依山就势采用当地黄土、碎石、木料建造房屋,形成扎尕那村。
拉桑寺是建于清顺治二年的格鲁派寺院,藏语全名为“拉桑贡巴青考日迪德琅”,意为:“供神寺讲修集会洲”。禅音阵阵的拉桑寺由经堂、观音殿、财宝佛殿、弥勒佛殿组成,是当地人信仰的寄托,也是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上百僧侣日夜打坐念经,禅音绕梁,颇有空灵静谧之感。扎尕那藏族人民还将“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每天都特意来转动经筒,每转动一次便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信徒的虔诚之心足以见得。扎尕那村还有随处可见的祈祷祭祀用的玛尼石堆、修德积福的藏教佛塔等,都是藏族人民信仰的彰显。
信佛的藏族人民们世代守候于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建造起了座座“踏板房”,以木板代瓦片,依次叠压踏板,并以石块和木条加固,依山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的老屋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能歌善舞,山野上、老屋前,都是他们载歌载舞的重要场所。每到重要节日,男男女女一起拉手成圈,或“亦步亦趋”,或“跨腿踏步蹲”,在手臂的撩、甩、晃诸多有节奏的动作中,精彩的锅庄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此外,藏族人民们不论在劳动、待客,还是谈恋爱,都会唱一曲藏族民歌,悠扬律动的歌声响起,无限的诉说便得以表达。
神奇的扎尕那还远不如此,在香浪节来煨桑和插箭,体会藏族人民特有的勇猛;在晒佛节晾晒佛像,体验唐卡艺术和佛教信仰带来的心灵冲击;来收获漫山遍野的青稞和小麦,来制作糍粑,酿造青稞酒,吃一口香香的糌粑酥油茶,喝一碗巴乍磨古……在扎尕那,永远都充满着惊喜与震撼。
临夏回族木场村
“八坊十三巷”的传奇地
从扎尕那一路向北,百公里外,回、汉、东乡等十八个民族聚居地——木场村八坊十三巷映入眼帘。木场村以“八坊十三巷”为主体,这里是甘肃临夏回族先祖的发源地、聚集地,2017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临夏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
黄河支流大夏河畔,木场村百年矗立。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山谷平地,甘肃、青海、西藏交界地带,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是甘南牧区与中原农区的结合部与过渡地带,拥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气质。早在唐朝时,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及传教士来此经商、传教,并逐渐形成了穆斯林聚居区。临夏城外南关一带则有回族开始聚居,元代至清朝前期,这里先后建起了南关大寺、老王寺、老华寺、城角寺、北寺、大祁寺、西寺、上二社寺等八所清真寺,形成了八个“围寺而居”的教坊,统称“八坊”。
到了清朝后期,“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八坊格局完全定型,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横向六条,纵向七条的13条巷子,“八坊十三巷”也由此得名。如今的木场村八坊十三巷,占地0.41平方公里,完整地保存了回族清真寺,以及30座四合院和109座古民居。
来到木场村,要去看那些承载地域文化、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彩饰华丽的清真老王寺、风格古典的清真北寺、阿拉伯风格的前河沿清真寺等等。清真寺内部基本由教学楼,内设教室、宿舍、厨房、净水堂等组成,每日都挤满了前来祷告的虔诚信徒。在这里,不论是每天五次礼拜,每周五信徒聚礼,还是每年一度声势浩大的“开斋节”“宰牲节”,都是木场村八坊十三巷的“狂欢”。
来到木场村,还要去走街串巷体味坊间乐趣,坊间的民俗、美食店鳞次栉比密密麻麻,能让人窥见庄严寺庙外的有趣与调皮。这里有传承百年的葫芦雕刻,方寸之间穷尽人间之美。还有装饰宅院的河州砖雕,大夏河的奇石,形态各异的河州泥塑等等。
平日里游逛木场村,特殊的节日更值得远道而来: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圣纪节”,“烹羊宰牛”的古尔邦节,狂欢三天的“斋月”等。彼时,不仅有节日的热闹气氛,还有味蕾的绝美饕餮:油香、油馃馃、馓子、酿皮、凉粉、甜麦子、牛杂割、羊杂碎、鸡蛋醪糟、糯米枣糕、糖油糕等等。这些身心的极大满足,能以让你流连忘返。
临夏东乡族舀水村
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驿站
同在临夏,50公里外的东乡族舀水村则拥有另一番壮阔的山水景致。舀水村位于临夏东乡县东北,地处甘肃、四川、青海交界,黄河支流——洮河与下沟河的交汇地带。就这样,舀水村依托独特的省域交界地理位置,以及洮河水带来的便利水运条件,成了汉族及回、藏、东乡、羌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地,民族间往来贸易交流的枢纽与中心,有过辉煌的商贸历史。故此,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有“商贾”之意。
早在十六国时期,舀水地区就建有神奇的架于高空的“飞桥”,丝绸之路南道跨“飞桥”穿境而过。元、明以来,境内便成了穆斯林商贸和茶马互市的地方。商贸蓬勃发展,舀水东乡文化也越发浓重,尤以清真寺和拱北建筑为最。
舀水村清真寺属于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为“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并在清真寺大门旁建一高耸的宣礼塔。舀水胡门拱北建在村落东南侧,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其核心建筑为胡门门宦创始人马伏海老人家的墓庐。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被称为“八卦”,形如八角形,层高为三。
舀水村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美。距离舀水村仅9公里处有一处唐汪川景区,处于洮河下游河谷地带,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陇上第一杏花村”。唐汪川景区依托距今3000年的历史的辛店文化代表“唐汪川山神庙遗址”而兴起。进入唐汪川的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赤红的丹霞地貌,它是层层的赭岩叠成的山岩,还有两根高约百丈、青岩盖帽,形似宝塔的红色巨柱,即为“红塔”。红塔之下就是临夏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红塔寺,该寺建于南宋末年,依悬崖峭壁凿窟而成。有碑文就曾记载“洮河为古枹罕地,境内不少名刹,而洪(红)塔为最著。”
奔涌流淌的洮河也是值得观赏的自然美景,洮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经舀水村由东南向西北在刘家峡水库汇入黄河。洮河波涛汹涌、水流壮阔,沿岸有成排的杨树、柳树,每逢秋季树叶变黄,与洮河相映成趣,形成了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此外,舀水村还有凤凰台拱北等著名的景点。
看过古寺,赏过激流,品过雄山,舀水村还有更多值得你品味的东西。这里的方言有音无字,古老的历史只能口口相传,所以那些流传百年的东乡族口头文学绝对会让你看到荡气回肠的史实;传统纯手工编织的东乡族擀毡,以柔软、舒适、匀称、经久耐用而驰誉西北,带给你冬日里的别样温暖。一场东乡号子给你意气风发,一曲哈利舞蹈让你陶醉沉浸,还有美味的东乡手抓和一条条香甜可口的酥馓,足以让你垂涎欲滴。来舀水村,所有的享受一个都不会少。
这个夏天,不妨来一场甘肃古村之行,来扎尕那村看遍层林尽染,体验藏族风情;来临夏木场、舀水村感受古街古巷悠悠,山水雄浑的魅力!或是线上漫游三个古村的数字博物馆,享受一场视觉的绝美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