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热水墓群实证丝路盛景-连环夺宝官方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03 14:35:00丨来源:《瞭望》新闻周刊丨作者:白玛央措 耿辉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城出发,驱车沿着察汗乌苏河北岸奔驰,巍峨的昆仑山麓蜿蜒绵亘。车窗外河水波光粼粼,岸边麦地青青,牛羊散落在坡麓上。由于这里有很多地下温泉冒出,察汗乌苏河被当地人称为“热水”。

“听父辈说,这里自古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从小放牧的都兰县热水乡扎麻日村村民多才旦正在田埂边遛马,他指着不远处一座高大雄伟的封土堆告诉记者,那就是血渭一号大墓,是电影《九层妖塔》的原型地。

热水墓群分布于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海拔3400米至3500米。考古专家介绍,截至目前,热水墓群北一区共有101座不同类型的墓葬。这片区域东西一线分布着血渭一号大墓、2007qm1墓、2018血渭一号墓和羊圈墓等大墓。

2023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羊圈墓进行精细化考古发掘,确认其地上陵园形制和2018血渭一号墓相似但规模更大。考古专家推断,羊圈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的高等级陵园之一,是我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在热水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丝绸之路青海道从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繁荣盛景不只局限于文献记载。大量带有浓郁西亚萨珊波斯和中亚粟特等民族风格的精美遗物成为文物实证,勾勒出色彩斑斓的古道影像,成为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历史见证。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北区的部分发掘区域(资料照片,热水联合考古队供图)

寻找遗失的王国

热水墓群的考古发现始于一次偶然。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许新国和同事到都兰调查岩画,从牧民达洛口中得知,察汗乌苏河的对岸有许多古墓葬。

“一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山根前和两山之间。我们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奔向墓前。”许新国的回忆文字中记录着考古人员刚发现古墓时的兴奋。

远看热水墓群北岸的血渭一号大墓,高大的封土堆倚山面河,山体两侧大面积的缓坡冲积扇犹如大鹏展翅,平面梯形的大墓处于其间,似雄鹰挺起胸膛。考古人员发现,墓葬的封土每隔一米就平铺一层穿木,封土中正好有九层穿木。

1983年,考古专家揭开了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获得了大量绚丽多彩的丝绸文物。许新国此后发文介绍:“血渭一号大墓南面的陪葬遗迹由27个圆坑和5条陪葬沟组成,5条陪葬沟中置有完整马遗骸87匹,殉牲规模之大非常罕见。”2023年,热水联合考古队重新清理陪葬沟时又发现了2匹完整马的遗骸。

沉睡千年的古墓群,站在了聚光灯下。1996年,热水墓群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2018血渭一号墓进行抢救发掘,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

通过藏学家释读一枚刻有骆驼纹、古藏文的银质印章,考古专家结合敦煌吐蕃经卷等文献记载,推断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为吐蕃时期的一位吐谷浑王,时代在吐谷浑灭国之后的7~8世纪。

多学科合作考古的典范

“这是一个未知的文明,这个发现将改变历史,我要亲自去解开这个谜。”2019年9月18日,正在热水墓群开展第二年度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了电影《九层妖塔》的经典台词,并配上血渭一号大墓的照片。

热水联合考古队针对以往考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新的考古理念和工作思路,重点探寻热水墓群区域的聚落形态。探寻与热水墓群人群相关的城址成为首要学术目标。经过多年探索,热水联合考古队最终确立了城址、宗教设施、墓地三位一体的游牧民族聚落形态新视野。

韩建华带领热水联合考古队,以被盗墓葬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为切入点,将察汗乌苏河两岸纳入考古工作范围,遵照大遗址考古工作规范,建立统一的分级控制网和记录系统。

多学科合作是现代考古理念的要求。现代科技的运用丰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也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有专家评价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科技考古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因素,因而收获是全方位的”。

多年来,热水联合考古队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采用rtk(实时动态)、全站仪、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树木年轮、三维建模、动植物考古、人骨线粒体dna、金相分析等检测鉴定方法,全面、翔实、准确地记录和提取相关信息。

树轮年代学专家通过对墓园到墓室的树木测年和树种鉴定,墓葬的年代、周围土地的气候和环境得以重建;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2018血渭一号墓主墓室两具人骨的dna提取与分析,鉴定墓主人为一男一女,男性50至60岁,女性40岁左右。

考古工作者边清理边保护,墓葬的祭祀建筑、殉牲坑、墓室结构、壁画、彩棺,出土的金银器、丝绸、皮革、藏文木牍等随葬品,为专家研究唐(吐蕃)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经济、文化、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为更好保护遗址本体,这里盖起青藏高原第一座考古大棚,占地2000多平方米,内部还安装了跨度49米、起重5吨的航吊。韩建华认为,考古大棚的建成开启了青藏高原考古新里程。

2020年,2018血渭一号墓结束田野考古。2021年,正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2020中国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20丝绸之路考古十大发现”。同年10月,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热水墓群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韩建华介绍,2023年热水墓群考古工作在多学科合作基础上,使用激光雷达扫描、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扫描等新技术,对墓群南北两岸无缝隙扫描,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和墓葬。这项工作可以为下一步确定热水墓群的墓葬数量和保护范围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丝路盛景犹在眼前

一条东起西安的古道绵延数千公里,在苍茫雄浑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

“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重要的墓地遗存,是东西方文化接触、渗透、碰撞、交流的重要证据。”韩建华表示,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开拓了丝路研究的新领域。

“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一件出土于血渭一号大墓,长30厘米、宽4.1厘米的红地波斯文字锦上,上下两行有这样一段文字。经东方语言学专家研究鉴定,这些文字属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

2004年开始,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纺织品修复专家对都兰出土的丝织品进行专业修复和整理工作。这些尘封千年的丝绸残片,记录着延绵“青海道”的繁华以及中原文化的滋养和中亚、西亚文明的影响,丰富了热水地区的多元文化属性。

随着多学科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一幅1000多年前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古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的丝路盛景得以重现。丰富的丝绸、金银器、棺板画等文物实证,揭示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都兰出土的北朝至盛唐时期的蜀锦,证明从南北朝时期至北宋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丝绸之路青海道一直是贸易和交通要道。都兰地区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亚于河西走廊。”许新国认为。

漫步都兰县博物馆,以热水墓群考古40周年为主题的展览中,带着中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文化符号的精美文物静静陈列。

威武的武士张弓拉弦,策马奔腾,头戴冠饰,两根粗辫子在脑后……这是出土于2018血渭一号墓的骑射形金饰片。专家分析认为,其中的联珠纹饰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

一幅出土于热水墓群的棺板画上,头缠高筒状头巾、身着对襟翻领长衫的几名异域人物,骑飞马前来参加一场吐蕃贵族的葬礼。兰州大学教授宗喀·漾正冈布说:“热水墓群抢救发掘出的丝绸、黄金、银器等文物,都与当时的中西亚文化有关联。那些棺板画上的突厥人以及波斯文化等图样,成为传递历史信息的文化媒介。”

四川大学教授霍巍表示,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金器上的鎏金手法、人形像金箔的制作技艺,很大可能受到北方草原地区和中原地区两方面的影响;漆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大概率来自唐朝中原汉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认为,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历史,在土地富饶的都兰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商队往来不断,手艺精湛的工匠仔细打磨着手中的金银饰品。

穿越千年风雨,丝路盛景犹在眼前。


"));
网站地图